[中文系列讲座64] 胡亚敏: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30日 访问次数:

中文系列讲座

  

报告题目:意识形态叙事理论

报告人: 胡亚敏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导 

主持人: 杨春时教授

时间:  2009714(星期二)晚上7:00

地点:  人文学院(南光一)320会议室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报告人简介:

胡亚敏,女,1954年生,湖北当阳市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从事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内叙事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曾出版专著《叙事学》、《比较文学教程》、《文学批评原理》等,还出版有译著《文化转向》等,已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7147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亚敏教授来到我院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意识形态叙事理论》的精彩报告。胡亚敏教授是国内知名女学者,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文学的叙事学研究。报告由中文系杨春时教授主持,李无未教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胡亚敏教授首先指出,现在我们所从事的叙事学研究已经远远绝非经典的叙事学研究,而是性别叙事、结构叙事和修辞叙事等等一些新的叙事研究,意识形态叙事也是其中一种。 胡 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意识形态叙事理论的思想资源;意识形态叙事理论与经典叙事的区别;意识形态叙事理论的三个关键词:叙事、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叙事的作用。

关于意识形态叙事理论的思想资源, 胡 教授主要指出了四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对于经典叙事学的继承和批判。意识形态叙事学必然对于其之前理论资源有一种吸收、继承和反叛的关系,因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从无中选择。第二是对于解构主义理论的吸收。意识形态叙事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的消除二元对立视角的思想,认为二元对立不再处于优先位置。第三是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如对于卢卡奇和杰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汲取。第四是为应对现实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挑战。由于文学边界的扩大,叙事的概念也随之扩大,经典的叙事学已经远远不能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新的叙事研究必然会取而代之。

关于意识形态叙事理论与经典叙事理论的区别, 胡 教授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是对于视角中心主义的颠覆。传统叙事学将“视角”置于一个显赫的位置,而意识形态叙事学则认为视角对于作品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一部作品中并不是只有一个视角,作品的中心在不断移动。第二是对于二元对立的反驳。结构主义最大的发现是二元对立,但是这种对立的二元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既然二者都可以成为中心,那么就没有中心和本质。

接着, 胡亚敏 教授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叙事学的几个关键词——叙事、历史和政治。首先, 胡 教授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叙事”的特点:第一,它是超越语言的,这种叙事扩展到影视、绘画和广告等等一些新的领域之中。突破语言的叙事,而进入到图像和形象的叙事。第二,它超越纯文学。文学性不再仅仅寓于文学中,而同时进入到历史、哲学等等其他著作中。第三,它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叙事体现每个人的欲望、幻想、悲伤和欢乐。关于历史, 胡 教授认为,历史是一种互文的存在,由多种视野的叙事交织而成,文学也是这些多种视野之中的一部分。同时,历史是当代人阐述的历史,因为想要精确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一切历史都是由当代人所不断阐述出来的。关于政治, 胡 教授认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不能够回避政治,政治对我们时刻都存在一种潜在的影响,时刻对我们进行微妙的、复杂的制约。叙事同样脱离不了政治,只要有语义存在的地方就有政治存在。

最后, 胡亚敏 教授阐述了意识形态叙事学的作用。首先是发现作品中的异质性,其内在矛盾和不同声音。其次是寻找作品当中的权力话语,关注权力与文学的复杂关系。这其中包括权力对文学的控制和文学对权力的颠覆两方面内容。再次,要关注文学作品中受到权利压制的政治无意识和乌托邦幻想。

教授指出,意识形态叙事学为叙事学注入了历史和政治的内容,所以当今的叙事学研究应该重返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研究,这是一种理论的自觉。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叙事学理论也将会有不断的发现和新的逾越!

报告之后,我院师生还与 胡 教授就叙事学研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杨春时 教授简要总结并高度肯定了此次报告的学术价值,讲座在师生共同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员:王建波)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