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列讲座54] 陈铁民: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访问次数:

中文系列讲座

报告题目: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报告人:   陈铁民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吴在庆教授

时间:  2009年4月1日上午9点

地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南光一)301之一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报告人简介:

陈铁民,1938年4月生,福建泉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60年毕业。1963年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历任文学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唐代文学、古籍整理。


2009年4月1日,著名学者陈铁民先生来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名为“我的学术研究之路”的讲座。
       上午9点,院楼303之一座无虚席,同学们对陈铁民先生的到来报以热烈的掌声,先生则谦虚的表示感谢。在主持人吴在庆老师简短而热情的欢迎与介绍之后,讲座开始。
这场讲座,陈铁民先生回顾了他半个世纪以来做学问的经历,向我们谈到了不少心得体会。先生是福建泉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0年毕业保送本校读研。1963年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历任文学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等。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唐代文学和古籍整理。陈铁民先生向我们介绍的做学问的经验大体说来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陈铁民先生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先生做了50多年学问,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求目标,确立目标。他最早对古代文学产生兴趣是大学低年级,因为游国恩先生讲的先秦文学史,一旦有了兴趣点,就大量阅读原著、名注,积淀知识。大学三年级,需要撰写学年论文,他将题目定在王维研究上,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却因为1958年“科研大跃进”的到来未能完成。研究生毕业,他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下去,分配工作,留在了北大古代文献教研室。因为文革,他的研究工作被干扰,甚至打断了十余年。1978年,终于可以自由开展科研工作了,先生再次确立学术方向,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要术有专攻,学有所长,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后他把研究主攻方向定在王维,潜心做下去,这才有了《王维集校注》,《王维新论》这样的成果。目标明确,不懈努力,不断积累,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要注重交流。陈铁民先生在大学时代有过两次参与编写文学史的经历,在这两次集体科研中与老师同学合作,他的个人能力(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先生鼓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相互交流,特别要多向老师请教。
陈铁民先生还谈到,因为古代文学的学科特性,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懂得把古籍整理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让古籍整理为文学研究服务,将文学研究建立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先生在做王维研究时就下了很大功夫在版本比较、诗文辨伪、生平年表、诗歌编年上,唯有这样,最后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可靠的。
       在座的同学大都是研究生,踏上专门研究这条路时间还不长,有着种种的困惑。怎样学习是最好的?陈铁民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两种读书方法,即博览和专攻——前者对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而且容易产生思想火花;后者则容易出成果。如何选择,各人据自身情况而定。
        研究生现在都面临着发论文的烦恼,针对这个问题,陈铁民先生提出两个建议:一是要注意文字表达,简练清晰是基本要求,考证文章容易写得枯燥无味,写得吸引人应该成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二是在投稿时不可盲目,要了解所投刊物的编辑宗旨,像业内有名的《文学评论》,古代文学板块对文章的要求就有两条: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较为广泛的涵盖面。
       最后的时间,许多同学踊跃提问,非常珍惜与陈铁民先生交流的机会。整场讲座,气氛轻松而活泼,让我们亲见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风范,平实、谦虚、鼓励后学。讲座结束,同学们的掌声久久不息。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