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列讲座——“拗折天下人嗓子”评议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7日 访问次数:

中文系列讲座

讲座题目:“拗折天下人嗓子”评议
讲座人:曾永义台湾大学教授
主持人:李无未教授
时间:2016年10月11日(星期二)上午9:00
地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南光一)320会议室
主办者:厦门大学中文系

讲座人简介:
曾永义教授,男,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咨询委员、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余所大学之客座教授。学术著作有:《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戏曲源流新论》、《地方戏曲概论》、《戏曲腔调新探》等二十余部。长年从事民俗艺术之维护与发扬工作,四十余度率团赴欧美亚非澳列国进行文化交流。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义先生来我系讲座



20161011日上午9点,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教授曾永义先生在人文学院320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名为“‘拗折天下人嗓子’评议”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李无未教授主持,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学生聆听了讲座。



本次讲座,曾先生就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涉及的重要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讲座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历史上是否存在临川派、吴江派。二、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其成功之处何在。三、《牡丹亭》最初是用什么腔调演唱的。四、如何评价《牡丹亭》在昆剧发展史上地位。曾先生指出,一般戏曲史著作中提及的“临川派”、“吴江派”其实并不存在,汤显祖与沈璟之间也不存在争论,二人是互相赞赏的,所谓的“汤沈之争”是后世理论家根据其理论观点、审美追求的不同概括出来的。才华横溢的汤显祖“逾越”音律规范,并非不懂音律,不讲究平仄,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创作理念,对音律独特的体悟,使他的创作超越了音律的樊篱。时人对《牡丹亭》不合声律的批评是以昆山水磨调为标准的,但若用江西的宜黄腔演唱,则不存在声律问题。



讲座过程中,曾先生旁征博引,古典诗词、戏曲文献、音律知识信手拈来。在与师生们的交流环节,曾先生为大家解疑答惑,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辟的见解,使在场的师生们获益匪浅。讲座最后,李无未主任对曾先生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戏剧影视专业的老教授陈世雄先生对曾先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两岸戏曲文化交流的贡献进行了高度评价。讲座在良好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中文系张涵)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