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列讲座43] 陈慧瑛:文学·人生·禅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6日 访问次数:

中文系列讲座

报告题目:文学·人生·禅

报告人: 陈慧瑛     著名作家

主持人: 周宁

时间: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19:00
地点:  人文学院报告厅(南光一 101)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报告人简介:  陈慧瑛,女,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新加坡,归侨。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日报》编辑、主任编辑、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联委员、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厦门市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厦门美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无名的星》、《展翅的白鹭》、《月是故乡明》、《厦门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叶三君》、《随缘》、《归来的啼鹃》、《陈慧瑛散文选》、《海海人生》、《一花一世界》等16部。作品获国家级、部级奖百余项,并选入大、中、小学教材和多种文集、选集。20081020晚,著名散文家、诗人陈慧瑛女士应邀来到厦门大学,在南光-101人文学院报告厅内为师生们举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人生、禅”的主题讲座。当晚,人文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场面十分热烈。

   陈慧瑛女士的主题讲座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她解释了什么是禅。禅是心的的原态,是平实、淡定、安详。它是人文精神的升华,是人类向上努力的最高境界。禅来源于宗教,又远远超越了宗教。它是宗教的灵魂,也是文艺的灵魂。

   讲座的第二部分,陈慧瑛女士又探讨了文学与禅的关系。她认为:首先,中国文学与禅是人与镜子的关系,两者互为依存,生生不息。自先秦两汉而至当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寻见禅机。远的如《孟子》、《论语》,近的如巴金、冰心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找到蕴含禅性、禅意、禅境的佳作。其次,陈慧瑛女士又指出,文学是禅的最大载体,并以诗歌为例做了具体分析,诗歌与禅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皆为本色……”隋唐时候,禅发展到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及禅宗,禅诗的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许多人把诗当作参禅悟道的手段,诗与禅的结合达到鼎盛。另一方面,一些高僧的启悟有时也用诗的形式表达,称之为“偶”,又称“偶颂”。除此之外,一些文人将佛教故事运用在诗中,不断出现与诗的拈花、金身等语,诗禅诗的特色。禅诗的上乘之作具备了悠远深邃或清新淡泊的意境,禅诗诗佛理与中国文学的最好结合,正如洪丕漠《禅诗百说·序》中指出的:“禅是难以言说又可以言说的,表达禅可以言说的最好语言,莫过于诗”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陈慧瑛女士阐述了什么是禅趣人生,在她看来,人生的道路是艰辛的,圆满只是人生的期待,缺陷才是人生的永恒。因此,人面对现实,要懂得随缘,懂得学修。修,包括修心和修行。学禅,不失为“修”的好途径。禅给予人生的滋养和陶冶总会化作有形的功德,化作智慧和力量,从而促进人生的和谐圆满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得禅者得天助、得民心,如苏轼、曾国藩等。



   陈慧瑛女士总结道,禅将人生的千姿百态化实为虚、化繁为简,是人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禅渗透于各个领域,但以文学为主要载体。文学永恒,禅也永恒。

   最后,现场又进行了一场互对,就师生对“禅”这一主题而提出的问题,陈慧瑛女士一一给予解答。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