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新闻]何怀宏教授厦大开讲“文学与伦理”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10日 访问次数:

                       何怀宏教授厦大开讲“文学与伦理”

 

200843北京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先生应邀来到厦门大学,在人文学院南光学术报告厅为广大师生进行了一场学术性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周宁院长主持。报告题目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文学与伦理”,题目引人注目,内容更是引人入胜,当晚,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教授的报告主题主要由两部份构成,第一是何为罪,谁之罪的问题;第二是何谓罚,谁可罚以及爱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教授借用海岩同名小说,以形象精辟表达他所要诠释的克里斯蒂侦探小说所表现出的爱与犯罪的关系,以探明伦理在罪恶与拯救问题中的作用。整场报告融会贯通了文学与伦理学知识,深入浅出,令在场师生感悟颇深。

首先,教授给我们讲起了侦探故事。主人公迈克尔是个先天性的罪犯,少年时代他曾经犯过两次杀人罪状,却没人发觉。一是因为喜欢同学的手表,为达此愿,他将失足落入冰窟的同学使劲往下推,同时取走了表。二是参与赌博,同伴赢得一笔巨款,两人不幸遭到流氓袭击,朋友身中数刀并未死亡,最后却在警察即将直到时死于贪财的迈克尔之手。故事进行至此,教授引出了托尔斯泰的观点,认为犯罪有五种类型,一是冤枉错判;二是激情犯罪(愤怒、酗酒等引起);三是无知犯罪;四是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政治犯等;五是蓄谋犯罪。并且指出托尔斯泰拯救这些罪犯的意见是,强调“罪在社会”,所以应该实行福音书的政策:宽恕忍让。同时,教授又援引了龙勃罗梭的观点,认为有犯罪有三种类型,一是先天型(这种更易犯罪)二是气质型犯罪;三是偶然犯罪(处在易犯罪的职业、境地)。他认为先天型犯罪最重要,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犯罪是因为此,所以即使惩罚是必要的,但也应根据犯罪原因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介于这些犯罪分析,教授指出“所有的罪人都是不幸的人”,但要如何惩罚,如何拯救,还是个问题。

紧接着,故事继续进行。迈克尔成人后,不务正业,品行不端。这时,他遇到一个叫做格丽达的女孩,两人一拍即合。为了发大财,与富家女艾丽邂逅并结合。虽然迈克尔的母亲希望他就此罢休,他的好友也期望他能从善,迈克尔本人也在艾丽的爱情中心生感动,可艾丽仍旧被杀死了。机关算尽,迈克尔最终也未逃脱法律与心灵的又重惩罚。何为罚?法律的惩罚反而没有迈克尔心灵萌生的自我惩罚更厉害。故事结束后,教授就小说又提到了三种都与“爱”有关的拯救方式:一是母爱拯救,二是友爱拯救,三是单纯的爱情拯救。但这种种伦理之爱都没能拯救迈克尔迷失的灵魂。

最后,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如果迈克尔因为爱情而放弃了阴谋,那么格丽达怎么办?即使格丽达不追究,那么他以前犯的罪又将如何洗刷?这些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小说用艾略特的诗对小说一个作了结尾“在我的开端里包含着结局,而我的结局又包含着开端”,表现了“哀其不幸”的态度。教授从伦理学的角度总结出两个观点:一是在社会中,我们需要怜悯之爱,但也要认识到“爱不是万能的”,所以“不要轻易地责备犯罪的人,他可能没有你那样的处境。”这与西方的雨果和我国孔子的观点相似。二是因为没有万能之爱,那么当“爱”不能拯救那些具有犯罪天性的人时,就必须重视司法的存在。教授层层论证、首尾呼应地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传达给在场的每个人。

随后,在场师生与教授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做了交流互动。师生们向何教授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哲学、法律及文学等多个方面,教授用专业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认真细致地解答,使在场的师生深受启发,受益良多。本次讲座持续了二个多小时,最后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王云报道)

 

 

 

文章录入:聆听    责任编辑:聆听 
  •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