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娥教授精彩阐释台湾文学中的历史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3日 访问次数:

 

黄美娥教授精彩阐释台湾文学中的历史

 

2013112日下午3时,来自台湾大学的黄美娥教授在我校图书馆323区域资料研究中心为我们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文学看台湾》的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中文系主办。

黄美娥教授系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多年来从事台湾文学研究与教学,着有《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视域与文学想象》、《古典台湾:文学史诗社 作家论》等专著,另亦致力于台湾文献史料的搜寻、整理与建构,在学界享有盛誉。

讲座开始前,厦门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王宇教授对主讲人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引入讲座主题。黄美娥教授首先指出,“从文学看台湾”这一命题是将文学设定为一种认识论。随后,黄教授介绍了台湾文学这一学科的体制化过程及台湾文学的范畴。黄教授将台湾文学分为无文字的口传文学、古典文学(1661年――1960年)及白话文学(1920年以后)三个范畴,以文学为视窗看台湾的历史发展历程,透视乡土、区域、族群、性别等问题。

黄美娥教授指出,台湾汉人世界的形成始于郑成功,而不同时代郑成功形象在台湾文学及影视传媒中的不断再现与重构,都打上了时代印记,郑成功形象往往被作为一种思想政治资源。1823年,在开台进士郑用锡的影响下,台湾社会开始了文治化及儒学化历程,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园林书写及题画诗正说明了这一趋向。而在乙未割台叙事中,台湾各阶层的声音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黄教授举电影《一八九五》为例,认为其以客家族群的视角对这段历史发问,提出了人与战争关系、人在历史面前如何选择及“何谓英雄”等严肃命题。

日治时代的台湾则诗社众多,此时期的汉诗对历史形成了观照。以赖和为开端的台湾新文学则对现代性、殖民性、本土性等问题进行了思索。赖和从医学、法律诸种角度反思现代性,蒋渭水则将台湾病体化,认为应当不断进行教育。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对台湾往何处去及台湾人的自我身份认同进行探讨,纪录片《绿的海平线》则展现了台湾被殖民过程中的复杂因素及后坐力。

战后的台湾则面临着如何面对殖民历史及外省人冲撞的问题,黄教授以吕赫若的《冬夜》和郑清文的《三角马》两个文本为例,分析了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反思。“二二八”事件带给台湾社会极大的冲击力。林双不的《黄素小编年》展现了这一事件如何从城市卷向乡土,如何影响了乡土庶民的生活;杨照的《烟花》则将台湾社会的省籍冲突与“美元文化”相结合,进行了沉重的反思。“二二八”事件后,如何书写、反省这一事件,历史应当记忆还是遗忘,如何面对省籍与族群冲突,都成为了台湾文学的重要主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台湾进入现代文学时期,回到对个人主体的关注。此时期李昂的《花季》与王文兴的《最快乐的事》都颇具时代价值。同时,边缘人的反思也进入文学视域,如黄春明的《溺死一只老猫》对乡土、老人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省思,钟理和的《假黎婆》及夏曼・蓝波安的《飞鱼的呼唤》涉及原住民问题。而在晚近的都市文学潮流中,台北形象的书写则成为热门命题。黄教授认为,文学是富有弹性,可大可小的,并非仅有审美意义,而可以作为认识历史的方式。

在讲座之后的互动环节中,黄教授耐心回答的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讲座于下午5时圆满结束。

 

 

 

 

 

文章录入:yanwang    责任编辑:yanwang 
  •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