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古典诗歌

文章出处:中国语言文学系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4日 访问次数:

莫砺锋教授来厦作专题讲座

2020年12月21日晚,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教授应邀,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古典诗歌”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吴在庆教授主持,中文系各年段学生均参与其中,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莫砺锋教授从认识传统文化谈起,为了摆脱文化定义众说纷坛、无一定论的困境,避免重蹈五四时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复杂内涵,他按载体的不同将传统文化分为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三大类。其中,器物文化以万里长城、金石玉器为代表,随着这些器物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内涵也离人们愈来愈远;制度文化包括六部制、科举制等古代社会制度,他们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治理需求,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也渐渐淹没在历史中;观念文化表现为思想判断、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意识形态,依靠着由汉字书写记录的、代代相传的典籍文献保存至今,并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换言之,汗牛充栋的古籍便是保存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最大宝库。

接着,莫砺锋教授又阐述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经典的问题。相较于西方学习传统文化时以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为纲,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目尚无权威汇本的情况便显得尤为尴尬,莫砺锋教授认为这实际上是受高等教育偏重专科学习的负面影响,他期待着新一代学者能突破这一局限,以文史哲兼顾的宏观视野审视传统文化。此后,他借用大卫·丹比写作《伟大的书》一例,深刻地指出了文化典籍对个体发展的重大作用,呼吁大家关注并深入理解经典作品。为了解决没有具体书目的难题,莫砺锋教授引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对文化经典的两条定义来明确经典的标准,一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两条定义,莫砺锋教授以自身为例,将他阅读《论语》感受到的儒家亲亲思想和自己丧父的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切中肯綮地指出,《论语》作为一本教人如何有尊严、有价值地生活的文籍,言简义丰,理所当然位于经典之列。

其后,莫砺锋教授开始谈观念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他认为古典诗歌之所以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诗词反映着古人的所思所感,“人同此心,此心同理”,现代人也当能感同身受;其二是传诵至今的经典作品往往在人格意义上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使人明智开化;其三是通过阅读作品可以贴近作者,尤其要读第一流大家的作品,“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诗歌折射着诗人的人生境界,更甚者是深厚意蕴、卓越思想的凝结,比如“诗圣”杜甫的诗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始儒家的诗语表达。莫砺锋教授举文天祥狱中读杜诗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古典诗歌给人以直面苦难、坚守本心的巨大精神力量。

最后,莫砺锋教授将传统文化与古典诗歌串联起来,他认为解读古典诗歌的一大重要动力和目的应当是把握其背后反映的传统文化,将汲取的精神力量融入到学术研究和人生道路中,这才算得上有益。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莫砺锋老师还谈了自己向大众普及古典诗歌的一些工作。

(提问交流环节)

整个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莫砺锋教授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地向同学们阐述了诸多宏大的文化问题,旁征博引中西文化的诸多典籍,坦诚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和人生经历,令同学们颇获启发、受益匪浅。

中文系研究生周晓宇报道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