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 杨望龙:引读《汉语》(八)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9日 访问次数:

2023年10月15日19:30-22:00,中文系2021级拔尖班在南光楼102-1开展读书会第八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杨望龙老师翻译讲解,唐梓欣、李茜、孙梦瑶、周柯霏、王晨宇、芦豪同学参与讨论,研读内容为第2章汉语历史音韵学2.4节“中古汉语的构拟方法”剩余部分以及2.4节“上古音的构拟”的前半部分。

高本汉的中古音构拟方案提出以后,赵元任、Samuel Martin、李荣、董同龢、Todo akiyasu等学者对其方案进行了批判与改进。其中,蒲立本与Miller对中古音构拟的传统方法论提出了许多问题。蒲立本反对将韵图与《切韵》音系同等对待;Miller则认为传统的构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并没有严格遵循历史比较法的原则。本书作者罗杰瑞认为应该优先考虑中国本土的汉语方言,综合包括域外汉字音在内的多种材料,并且提醒注意汉语文言与口语的材料问题。

中国的上古音研究始于明末的陈第,他认识到了语言文字有时空差异的客观规律。后来的清代学者秉承他的基本思想,归纳了《诗经》的韵部,建立其与《切韵》的韵类对应,顾炎武和江永为此奠定了基础。段玉裁认识到形声字在上古音构拟中的价值,几乎可以将每个汉字归到不同的谐声系列。王念孙、孔广森进一步分析了韵部。江有诰集前人大成,基本确立的韵部的框架,构成了今人构拟上古音的基础。

声母方面,钱大昕发现了“古无轻唇音”与“古无舌上音”的音变规律。高本汉提出,同声旁的字,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由此,他提出了上古有复辅音,并为大多数学者接受。高本汉在中古音的构拟基础上进行二次构拟,这种高度假设的方案引来了不少批评。后来,董同龢与王力等学者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构拟方案。


图/文:芦豪


永乐高131net登录

Copyright© 2023  永乐高131net登录 - 永乐国际官网欢迎您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永乐高131net登录